首先先介绍我自己,一个在英国混了快七年,超市跟收银阿姨谈笑风生,Pub里和同学指点江山,自觉英语早已完全OK的高中生。一开始我也以为我考雅思没问题的,可一坐进雅思考场,眼前的一切就成了天书——最后6分退场哈哈哈(啧,日常交流的自信在标准考试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有人说自学?谁没试过啊!!!笔记涂满三本,真题啃到反胃。回看当时的写作,感觉像小学生日记般在6分边缘反复横跳。口语更就更别提了,考官微妙的表情却像无声耳光(啊哈,原来朋友说我“带点曼城口音”不是恭维!)。说来好笑,在英国超市跟收银员唠嗑七年,居然栽在Part 3的学术讨论上,那感觉就像用菜刀雕花,力不从心得很。
绝望中朋友推来暴躁鸭雅思。线上?我本能抵触——隔着屏幕能练出什么真本事?可试听课那头,老师一针见血揪出我口语里“actually”滥用成灾的毛病(事实上,我中文表达也爱用这个哈哈哈)。行吧,横竖都是“死”,不如试试这剂猛药。
展开剩余49%说几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吧。
比如写作,老师逼我丢掉那些华而不实的“大词”,先死磕“问题-观点-原因-例子-结论”这个最基础的逻辑链。
听力老师点醒我最大的毛病:总想提前猜答案,结果漏听关键信息。
几个月的有效学习下来,模考写作终于摸到了6.5的门槛,口语卡顿也少多了。最大的收获不是技巧,而是认知上的转变:雅思考的,不是“会不会说英语”,而是“能不能清晰、有逻辑、符合规范地使用英语”。 它要求你把流淌在日常中的语言,淬炼成能在标准框架下精准表达的“工具”。日常交流可以模糊,可以跳跃,考试不行。
现在,我还在朝着7分的目标冲刺(别问我为啥还没出分,我要稳!我要一次出分!)回头看这段爬分路,最深的体会是:别被日常的“流利”蒙蔽了双眼。 雅思有它自己的规则和逻辑。找到你真正的弱点,比如我就是逻辑和词汇精准度,然后像解数学题一样,用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去攻克它——反复练习,精准反馈,不断调整。至于那个曾经让我担忧的“线上”问题?嗯是我当时狭隘了哈哈哈。当反馈足够真实、痛点被精准戳中时,屏幕的隔阂感,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毕竟,考场上见真章,才是最终目的。
发布于:福建省北京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