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探讨单个穴位之前,必须理解麒麟针法乃至众多高效针灸流派的核心理念:“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腰痛虽表现在局部,但其根源往往与全身气血经络的失衡有关。麒麟针法不主张在疼痛的腰部(“阿是穴”)强行针刺,而是遵循《黄帝内经》“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原则,在远离腰部的四肢末端选取关键穴位进行刺激。
图片
麒麟针第四代传承人 张元 字玄一
这种方法有三大优势:
1. 安全性高:避免了直接针刺病变区域可能带来的风险,如刺伤深层组织或加重局部炎症水肿。
2. 疗效迅速:通过刺激远端穴位,能更有效地激发经络之气,促使气至病所,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
3. 整体调节:不仅针对腰痛症状,更能调节与之相关的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动气针刺”是麒麟针法的另一精髓。即在针刺的同时,要求患者主动、缓慢地活动腰部,如做前俯后仰、左右侧弯、旋转等动作。此举能将针刺产生的“得气”感引向病所,促进气血在腰部的流通,实现“针入即效”的奇效。
一、 手背腰痛穴:急性腰扭伤之要穴
· 精准定位:位于手背侧,当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间,即指总伸肌腱的两侧,腕背横纹下约3寸处(约相当于手背长度的中点),一手有两穴。临床常以压痛最明显处为准。
· 穴位原理与中医经络阐释
此穴虽不属于传统十四经穴,但属于高效的“经外奇穴”。从经络循行看,手背为阳经所过,特别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均行经于此。根据“同气相求”的理论,手足阳经经气相通。刺激手背阳经区域的腰痛穴,能通过经络的传导,激发并调动足部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气血,从而迅速缓解腰部筋膜的痉挛和气血瘀滞。
从全息理论来看,整个手背可以看作一个面朝我们的人体缩影。腕部对应臀部,掌指关节对应头部,而腰痛穴所处的位置,恰好对应人体的腰骶部。因此,在此处针刺,相当于直接对腰骶部进行了一次高能量的“遥控”治疗,对于急性腰扭伤导致的“岔气”、活动受限,往往一针下去,患者活动度即刻改善。
· 麒麟针法操作要点
1. 取穴:令患者站立或端坐,暴露手背。医者用拇指沿第2-3掌骨间和4-5掌骨间循按,寻找最敏感的压痛点。
2. 进针:选用1.5寸毫针,针尖朝向腕部,与皮肤呈15-30度角快速破皮,然后沿皮下平刺,进针约1-1.2寸。此时针体应在两根掌骨之间的肌腱下方。
3. 行针:采用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以产生强烈的酸、麻、胀感为度(“得气”)。
4. 动气:这是关键一步。行针的同时,嘱患者忽略手部感觉,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腰部,然后开始缓慢地、逐渐加大幅度地活动腰部,寻找疼痛点和活动障碍的方向,并向各个方向活动。医者可根据患者活动时疼痛的变化,适时调整行针手法。
5. 留针:一般留针20-30分钟,期间可行针2-3次,并持续保持腰部活动。
二、 阳陵泉穴:舒筋活络,主治筋病
· 精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取穴时,可摸到膝盖外侧下方有一个明显的骨性突起(腓骨小头),其前下方的凹陷即是。
· 穴位原理与中医经络阐释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经循行于人体侧面,部分经脉亦络属腰胯部位。但此穴更重要的身份是八会穴之“筋会”。《难经》有云:“筋会阳陵泉”。这意味着全身所有与“筋”相关的疾病,包括肌肉痉挛、韧带损伤、关节屈伸不利等,都可以取此穴治疗。
腰痛,尤其是慢性劳损性腰痛,其核心病机之一就是“筋拘急”,即腰部肌肉筋膜紧张、痉挛、粘连。针刺阳陵泉能强力地舒缓全身之筋,尤其能放松循行于腰侧的胆经经筋,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少阳经循行区域)、腰方肌痉挛等效果极佳。它犹如松解了捆绑在腰部周围的“绳索”,使气血得以畅通。
· 麒麟针法操作要点
1. 取穴:患者坐位或侧卧位,屈膝。定位腓骨小头前下凹陷。
2. 进针:选用2-3寸毫针,垂直皮肤刺入,深度约1.5-2寸,针尖可略朝向胫骨方向。
3. 行针:以捻转手法为主,力求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踝,或向上传导至腰胯部。若能“气至病所”,则疗效更速。
4. 动气:同样,在得气后,嘱患者缓慢活动腰部,特别是做侧弯和旋转动作,以充分拉伸和放松侧方的筋脉。
三、 委中穴:腰背委中求,泻热祛瘀
· 精准定位:在膝关节后方,腘横纹的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 穴位原理与中医经络阐释
“腰背委中求”是流传千古的针灸歌诀,点明了委中穴与腰背部疾病的特殊治疗关系。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它从头至足,贯穿整个腰背部,是人体抵御外邪(尤其是风寒湿邪)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气血灌注腰背最主要的通道。
因此,无论是寒湿侵袭、跌扑损伤还是久坐劳损导致的腰背疼痛,其病邪往往壅滞于膀胱经,导致气血不通。委中穴作为膀胱经气血汇合之处,犹如下游的“闸口”。在此处针刺,特别是采用刺络放血的方法,能有效地疏通整条膀胱经的瘀堵,将病邪从远端引出,对于急性腰扭伤造成的血瘀、热毒蕴结,或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沉重冷痛,均有极佳的疗效。
· 麒麟针法操作要点
1. 取穴:患者俯卧位,膝下可垫一软枕,使腘窝放松。
2. 进针:根据病情选择不同刺法。
· 常规针刺:选用2寸毫针,垂直稍偏向脊柱方向刺入约1-1.5寸,出现闪电样麻感传导至足底为佳(需避开胫神经)。
· 刺络放血(用于实证、热证、瘀血证):在委中穴附近寻找怒张的紫青色静脉血管,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放出瘀血数滴至数毫升。此法泻热祛瘀之力最强,见效极快。
3. 行针与动气:常规针刺得气后,可嘱患者尝试轻微活动腰背部,但因体位所限,动气幅度不如站立时大。刺络放血后,患者常立即感到腰部松快,活动度改善。
在临床实践中,这三个穴位常根据病情灵活配伍使用:
· 急性腰扭伤:首选手背腰痛穴配合委中穴刺血。前者通调气机,后者破除瘀滞,双管齐下,疗效立竿见影。
· 慢性腰痛伴侧方牵拉痛:以阳陵泉为主,配伍手背腰痛穴,筋会与奇穴同用,舒筋活络效果倍增。
· 膀胱经循行部位的腰痛(正中及两侧):以委中穴为主,深刺以求气至病所,或根据寒热虚实决定是否放血。
麒麟针法中的手背腰痛穴、阳陵泉穴、委中穴,虽远在四肢,却通过经络系统与腰部紧密相连。它们分别从“调气”、“舒筋”、“通络”三个不同层面切入,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高效的腰痛治疗体系。深刻理解其背后的中医原理,并熟练掌握“动气针刺”这一关键技法,方能将古人的智慧转化为今人立竿见影的疗效,真正做到“一针治疗腰痛”。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内容为专业中医针灸疗法,涉及具体治疗,请务必在执业医师的辨证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操作,以确保安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北京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