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连续10年奔赴四川珙县 为山里娃点亮求知梦 《人民网-人民日报》(2025年7月22日)
支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能够让教育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教育相对落后的山区传递先进教育理念,为山区孩子打开一扇能看到山外世界的窗户。可是随着支教活动越来越普遍,部分大学还将支教作为保研的条件,使得目前很多支教活动充满了功利性。支教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落实中却出现了很多负面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去警惕的。
支教应当尽量以长期支教为主。所谓长期支教,即最少要支教一个学年,最好是支教完一届学生。前来山区支教的老师大多抱着一种奉献精神,希望能与山区孩子成为好朋友,能对他们的人生带去希望与光明。理想是非常丰满的,现实却很骨感。如今各地的教育资源愈加集中,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基本上都随着父母迁入城里上学,父母稍微重视教育的,也将孩子送到了城里就读。留在山区学校的孩子普遍存在厌学现象。没错,和学生成为朋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师生之间必须有一个度,我将其简单概括为“课上”与“课下”,即上课时对待教学应当严肃认真,管理好班级纪律,下课时可以与学生以朋友相处,但绝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那种朋友,而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朋友关系,这其中应当有着尊重的意味。一旦处理不好这样的关系,学生会将课下的态度带到课上来,课堂秩序就被扰乱了。如果支教时间仅一学期,教龄不足的支教教师将难以与学生形成正常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将大大减少。此外,一整个学期完全足够学生培养对教师的感情,长期经历与老师的分别,很容易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安全感,甚至学生自此开始认定后续来的老师都不会长久地与他们待在一起,更会导致他们厌学。天津大学星火支教队连续10年地支教行动令人感动,这样长久地支教很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能从这些外来教师身上了解到很多外面的消息,有助于培养远大理想。
展开剩余49%支教应当与正常学校作息一致。这句话的意思是支教应当像正常的学校教学一样,而不是花学生寒暑假等休息时间开展。目前支教的只要力量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正常学期开始时他们也需要上课,所以有些地区的支教就安排在了假期进行。对于这样的支教,我认为大多数都是没有效果的。支教老师们或许带着远大抱负来到偏远山区,但学生们不一定能感受到,他们只会觉得这群外来的大学生占用了他们的休息时间。我相信绝大部分学生在寒暑假都希望能抛开学业压力好好放松,而不是继续在学校听不认识的老师来“献爱心”,对于这样毫无意义的支教我们应当尽快取缔,孩子们需要在假期好好休息,去释放他们的天性与童真,忘却掉学业带来的诸多烦恼。只有在假期彻底使身心得到放松,新的一学期才能以更充足的精力应对学业。
我也曾到过甘孜州巴塘县参与过一次短期支教,时间是一学期。在这一学期,我花了半学期才勉强将课堂纪律控制下来,真正好好授课的时间短得可怜,孩子们几乎就这样荒废了半学期时间。由此我明白,很多所谓支教不过是给即将毕业的准老师们一次实地历练罢了。我不否认,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是从“不会教”到“教得好”,这一过程没人能跳过。只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就是支教教师所支教的学校大概率不会是他未来的工作单位,也就是说,这些老师们的成长需要一批学生来训练,但是这群老师不会把自己成长后的水平献给供他们训练的孩子。
支教能促进教育公平,我之言论,并非刻意抨击所有力图支教的热血青年,只是想让更多人认识到,支教一定要起到应该有的作用,切不可将其作为作秀和镀金的工具。
灯火需要持续明亮才能让人看清脚下的路,忽明忽暗则会伤到眼睛,希望更多的灯火能长久点亮,让山区孩子昏暗的前路清晰起来。
作者:陈宏
发布于:四川省北京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