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业即盈利”的明星企业,到单季度净利润暴跌90%的困局,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民养老保险”)的业绩轨迹画出了一道陡峭的抛物线。
国民养老保险成立于2022年3月22日,当年即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92亿元,净利润0.44亿元,成为“开业即盈利”的明星企业。2023年,又以保险业务收入11.19亿元284.54%的增速、净利润3.15亿元542.9%的增速惊艳市场。
好花美丽不常开!进入2024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国民养老保险这颗明星陨落了!保险业务收入降至4.2亿元,环比骤降70%;净利润仅剩0.1亿元,不足前三季度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业绩的断崖式下跌表明,国民养老保险的经营出现问题了。
进入2025年,国民养老保险颓势未止。虽然较去年四季度有所反弹,但是相比去年同期持续下滑。国民养老保险遇到困难了。
2025年7月7日,国民养老保险高调披露2025年分红险产品红利实现率,同时强调其高达601.13%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AAA级风险综合评级,试图展示财务实力与分红能力。然而,在这份光鲜公告背后,国民养老保险正经历着业绩断崖式下跌的转型阵痛。
展开剩余84%渠道依赖:银保独木难支
国民养老保险的业绩崩塌与其单一的销售渠道紧密相关。年报显示,其原保费收入前五的产品——包括国民福寿双全B款两全保险、国民美好生活B01款养老年金保险等,全部依赖银保渠道销售。业内估算,银保渠道贡献了其传统险保费收入的绝对大头,业务命脉高度系于股东银行的销售推力。
尽管公司宣称已拓展至21家合作银行,并在APP设立个人养老金专区,但多元渠道对保费的支撑尚未在财报中显现。“被股东银行喂饭”的增长模式未变,线上化能力存疑。一旦银行渠道策略调整或市场竞争加剧,这一根基或将动摇。
产品短板:年金独大与退保隐忧
与泰康养老、平安养老等同行相比,国民养老保险的产品结构明显单薄。2024年其保费主力清一色为养老年金及两全保险,缺乏健康险、团体保险等多元业务线。尽管监管新规限制短期健康险使其暂未受冲击,但过度集中于储蓄型年金,难以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风险管理需求。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核心产品的退保金一路狂飙。从2022年的56万,再到2023年的1828万,2024年已达3345万。[含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保人为了增加其投资部分的价值或扩大保险保障范围而额外支付的费用)的退保]
尤其是2024年一款主力产品的投资款产品,退保金额达2642.68万元。作为新公司,退保金额的爆发式增长,或反映出客户对产品、服务体验的不满。
退保背后,还有客户投诉的飙升,根据国民养老保险官方披露的数据,从2022年的1件投诉,增长到2023年的16 件(含监管转办6件),2024年达到70件。对于处理客户投诉,国民养老保险2023年年报与2024年年报一致表达了“深入分析问题成因,持续提升消保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从结果看,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客户投诉量在翻倍增长。
现金流幻象:光鲜数据下的脆弱链条
表面亮眼的现金流数据实则暗藏风险。
年报显示,其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高达45.99亿元,但细究构成,核心驱动力来自负债端的技术性调整——“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科目贡献45.29亿元,这属于非现金支出的会计回调。真正反映业务造血能力的原保险合同保费现金流入仅48.12亿元,与保费收入48.08亿元基本持平,揭示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薄弱。
更严峻的矛盾体现在投资端。
为支撑独立账户资产从45.61亿元激增至313.02亿元,公司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56.59亿元,其中投资支付的现金高达133.06亿元。这种激进的资产扩张本质是“负债驱动型”的被动投资:独立账户负债同步飙升,对应商业养老金等需刚性兑付的高成本负债。与此同时,资产配置效率堪忧,24.61亿元存出资本保证金以低效的定期存款形式存在,按照利息收入0.83亿元推算,年化收益率仅3.4%,与负债成本明显倒挂。
现金流链条的脆弱性已反映在偿付能力变化中。尽管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666.90%仍高于监管要求,但较2023年的933.36% 大幅下滑270个百分点。而深层风险在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80%债权投资期限超5年,流动性差,虽名义长期,但实际可能面临经济下行期的提前赎回潮。
一旦市场利率持续下行50个基点,寿险责任准备金将骤增4.4亿元,相当于34%的实际资本被吞噬,直接威胁长期兑付能力,可能触发流动性危机。这种借短投长的模式,在投资收益同比减少28.9%的背景下,正持续消耗资本金缓冲空间。
战略迷思:外资光环难解本土困境
2024年底,引入安联投资被视为国民养老保险国际化、专业化的关键一步。国民养老保险强调此举重在“引智”——学习安联的养老金管理理念和风控技术。
然而,安联仅有2%的持股比例能否带来实质性、深度的技术转移与协同?由于中国的养老市场环境具备强政策驱动、客户风险偏好差异大等独特性,安联的“德国经验”又将如何有效嫁接?
遗憾的是,年报及公开信息尚未展示清晰、落地的合作成果或协同规划,战略提升能否兑现,仍存疑。
作为第三支柱国家队,国民养老保险多次呼吁“尽快打通二三支柱”,提升普惠性,然而收效尚不显著。在自身业务层面,坐拥大型银行广泛的企业客户基础,国民养老保险如何利用股东资源推动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衔接?如何开发真正贴合中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者需求的普惠养老产品?
2024年3月,国民养老保险推出了“赵钱孙李——百姓的养老规划”服务品牌,可提供退休金测算、养老收支缺口预测、养老组合推荐等服务。历时一年多,该项服务累计触达用户仅有15万,相较于7000万的个人养老金开户总量,影响力仍显微弱,足见其战略雄心与实际落地效果间存在落差。
转型窗口:从狂奔到韧性成长
实际上,国民养老保险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层面,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全国落地标志着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成闭环,释放出万亿级的市场空间;《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提供“医、护、康、养、居”一体化的养老金融综合解决方案,为国民养老保险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创造了广阔的战略窗口期。
同时,商业养老金试点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新增资金量近千亿元,较2023年激增超5倍。作为首批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双试点机构,国民养老保险在市场上已抢占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需求端的爆发性增长也将为其提供强劲动力。中国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推动养老财富储备需求激增。国民养老保险精准定位市场空白,其中长期商业养老金产品对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然而,光鲜机遇之下,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紧箍咒。早期依靠政策红利与股东银行渠道“输血”的规模狂奔模式,在行业转向精耕细作、客户需求多元化的当下已难以为继。国民养老保险的当务之急,将是摆脱对单一渠道和产品的深度依赖。
当601.13%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遇上90%的净利润跌幅,国民养老保险的“光环”与“隐忧”之间,隔着四道转型的鸿沟:业绩过山车、渠道产品单一风险、现金流隐患、战略落地困难。
国民养老保险能否突破路径依赖,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与核心竞争力,将是其从光环加身走向基业长青的关键考验。
来源:金融界
发布于:北京市北京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