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精出现在《西游记》第95回《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是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之前,遇到的最后一位妖怪。其实,玉兔精不应该算作妖怪,因为她不杀生,不作恶,不想吃唐僧肉,按她的话,她到天竺国“与君共乐无他意,欲配唐僧了宿缘”。也是想采唐僧的元阳真气,以成太乙上仙。
按说玉兔住在月亮之上,是服侍嫦娥仙女的宠物,月光皎皎,桂树飘香,乃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浪漫之地。玉兔专管捣药,是十分受人待见的宠物,却也下界为害。你看她,偷了广寒宫的钥匙,下界后假扮天竺国的公主,并将公主掠去,抛于荒野,自己假扮公主享荣华富贵。不仅如此,还想配嫁唐僧,摄取元阳,欲成上仙,可以说很不知足。
佛家讲因果,西游记中也是处处有因果的。
展开剩余94%那么,为什么玉兔精要私自偷开玉关金锁,走出广寒宫,下界作乱呢?
原来,那天竺国的公主也不是凡人,而是广寒宫中的素娥,就是宫中的仙女。十八年前,她曾打了玉兔一掌,然后思凡下界,投胎于天竺国王后之腹,当了公主。我们看,月宫虽好,却缺乏人间烟火,纵是仙女,时间长了也难免寂寞,想下界偷欢。(人间什么也比不上天宫,惟有男欢女爱是天宫所没有的。)而玉兔正因为记着那一掌之仇,而伺机下界报复,因此,演出了一场人间骨肉分离的痛苦剧情。
唐僧从离开大唐到达天竺国已经有十四年了。看到天竺国的繁华盛世,自然想起了大唐故土。听说天竺国的公主抛绣球招亲,也动了看热闹的心思,一上街便被玉兔精选中了。想想他的父亲陈光蕊中了状元后,也是在抛绣球招亲中被美女选中的。父子俩一个德性。可是抛绣球选婿,往往是先喜后悲。唐僧差点被好奇心害了。
唐僧和玉兔精的故事,又是一个女追男的故事。常言道:女追男,隔层纸。不过,在唐僧身上却不是这样,而是“神女多情,楚王无意。”玉免精的一片真情,被无情的唐僧拒绝了。而且碰上了多管闲事的悟空,玉兔精最终被她的主人——美女嫦娥和太阴星君给收了。这个故事一点也不浪漫!
我们回到正题:
月亮就好比一个公司,在月亮公司里,嫦娥是总经理,管理着这个公司,素娥和玉兔都在这个公司工作。这个公司里全是女人。嫦娥每天跑上层公关,顾不上公司的事情。素娥因为小事,打了一巴掌玉兔,并跳槽到其他公司了,而且成了这个公司总裁的干女儿。玉兔便怀恨在心,几年以后启动了报复计划,找了个机会,也到了哪个公司,利用不正当的手段取而代之,并将素娥赶出公司。这就是一个职场宫斗戏。女人多的公司是非多,所以一般不要惹女人,惹了女人,迟早要吃苦果。
职场要防女人:女人心、海底针。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天竺国境内的凤仙郡。见那凤仙郡三年未下雨,井中无水,泉底无津。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斗粟百金之价,束薪五两之资。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而去。为此郡侯贴出悬赏公告,重金求雨。悟空一听,求雨这等小事,还不是手到擒来?夸下海口,应承下来。
可是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原来三年前,玉帝下界日,玉帝来到凤仙郡,见桌上供品,正要享用,凤仙郡候因与老婆生气,一怒之下推倒供桌,供品落地,被狗啃食。玉帝一怒之下,在披香殿立下三事:米山、面山、黄金大锁,只有一只鸡吃尽米山,一只狗舔尽面山,灯焰烧断黄金大锁,才给凤仙郡下雨。
这不是难为人吗?如果不借助外力,即使凤仙郡的人都饿死了,也不会下来雨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认为,这玉帝难道不是个小心眼吗?因为一点供品,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吗?管着三界的大神就这点格局吗?一人犯错至于让一城的人遭殃吗?这不是滥用权力吗?
是的,一点不假!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玉帝不管官有多大,也是要面子的。一桌供品对玉帝来讲,算不得什么,天下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供品无人享用而烂掉、扔掉。可凤仙郡主的行为偏偏就这么巧,正好在玉帝下凡的时候,打翻了供桌,被狗叨了去,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这就是撞枪口上了。玉帝会因为凤仙郡郡候一个人的行为,武断地认为天下人都不尊敬他,因而生气。玉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一人有病,让你全城吃药!这就是权力!
好在师徒四人来到凤仙郡,了解了情况,悟空上天和玉帝沟通,才解了凤仙郡的大难。
我在读《圣经》时,一直不明白,既然上帝是万能的,但为什么上帝为了让人成为他忠诚的信徒步,会不断地用降临灾难的手段,让人们承受苦难,惩罚那些不信奉自己的人,在经历一次次绝望中,求助于上帝。而上帝在一次次的解救人们的行为中,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谁才是他们的主人,心甘情愿地崇拜。说白了,上帝需要一帮跪着的人。这就是宗教!
职场何尝不是如此?
一是,上司最需要的是权威。也就是面子。下属在公众场合冒犯了上司,下属可能认为只是一件小事,可上司却发了雷霆之怒。为什么呢?因为你让上司失了面子,权威受到损害。上司不干你才怪呢!清朝太后就曾说过:谁惹我一阵子,我让谁不高兴一辈子。
二是,神不可轻拜,拜就要坚持。凤仙郡既然要供奉了玉帝,就一刻也不能松懈,因为你不知道玉帝什么时间降临,而且往往会在你失误的时候降临,这样就会功亏一篑,得不偿失。敬奉上司也是如此。
三是,不要把上司想得那么高大上。不管多大的上司都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也会发无名之火,也会做出不恰当的决策,于是,有些人就会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也是难免的。关键是上司犯了错永远不会承认,你得找台阶让他下才行。
其实,玉帝不是小心眼,而是凡间办了让玉帝小心眼的事了!
在《西游记》八十六回中,唐僧师徒四人被一座高山所阻,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悟空虽然是唐僧的弟子,但师徒四人中,他是代表着唐僧的内心世界,即心猿,也就是说,当唐僧每次心神不定的时候,悟空就会充当起解除心结的作用了,也就是除心猿,勒意马。让唐僧在彷徨、犹豫的时候,能够坚定信心,一往无前。而悟空用的工具书就是乌巢禅师所授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这《多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理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难,也很简单。这几个字都有很深的内涵,基本可以解读为“大智慧到彼岸”,只是因为人心忙乱,或者做事意志不坚定的“多心多虑”才会“心有挂碍”,如此就深深地堕入颠倒梦想而被蒙蔽智慧,只因多心才须修心,最终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站在“诸法空相”的角度看,一切都非实在的有,哪里还有什么疾病、烦恼和痛苦呢?烦恼与痛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眼光太短浅,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只看到一个事物的表象,所以就困在里面走不出来。如果开悟了,了解到实相,烦恼则会迅速解脱。正所谓“聚则成形,散则为空”。只有知空,才能心无挂碍。
所以,唐僧在悟空的点拨之下,理解了佛法的真谛: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修心也就是“悟空”。理解万事皆空,才能万事皆明。
我想,佛家讲“空”,是让人看透,而我们讲“空”,应该是“排除杂念”,一心一意。人在职场,有时欲望过多,就会三心二意,东山看见西山高,心境生乱,猴子掰苞谷,最终一事无成。
人要一心一意才会有主见,才能生出智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教诲,多心又多虑,多虑就心乱,恰恰是心乱的时候才着魔。所以,真正保佑唐僧走上西天取经之路的,不是多心经,而是一心求佛向道的决心。
唐僧师徒四人来到比丘国,正好碰上比丘国国王因荒淫无度,身体虚弱,病入膏肓。囯丈献策用一千个婴儿的心来医治国王之病。原来,国丈是南极仙翁的坐骑——梅花鹿变的。让国王变得如此虚弱的美女,也是狐狸精所为。那国王一直想长生不老,永享荣华,自然希望有一种理论或法术能让其实现这一目标。于是围绕国王的这一需求,佛道两派展开了一场“金殿辩论”。
唐僧代表佛家,是佛教界的辩论高手,曾在水陆大会上语惊四座。国丈代表道家,虽是一名司机,却也经常聆听讲座,出口不凡。且看他们围绕“长生不老”开展的精彩辩论:
唐僧说:
“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大智闲闲,澹泊在不生之内;真机默默,逍遥于寂灭之中。三界空而百端治,六根净而千种穷。若乃坚诚知觉,须当识心:心净则孤明uy.0ij.net/sauhk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真容无欠亦无余,生前可见;幻相有形终有坏,分外何求?行功打坐,乃为入定之原;布惠施恩,诚是修行之本。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但使一心不行,万行自全;若云采阴补阳,诚为谬语,服饵长寿,实乃虚词。只要尘尘缘总弃,物物色皆空。素素纯纯寡爱欲,自然享寿永无穷。”
国丈道:
“呵!呵!呵!你这和尚满口胡柴!寂灭门中,须云认性,你不知那性从何而灭!枯坐参禅,尽是些盲修瞎炼。俗语云,坐,坐,坐,你的屁股破!火熬煎,反成祸。更不知我这修仙者,骨之坚秀;达道者,神之最灵。携箪瓢而入山访友,采百药而临世济人。摘仙花以砌笠,折香蕙以铺裀。歌之鼓掌,舞罢眠云。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施符水,除人世之妖氛。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运阴阳而丹结,按水火而胎凝。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应四时而采取药物,养九转而修炼丹成。跨青鸾,升紫府;骑白鹤,上瑶京。参满天之华采,表妙道之殷勤。比你那静禅释教,寂灭阴神,涅槃遗臭壳,又不脱凡尘!三教之中无上品,古来惟道独称尊!”
这场辩论虽在一个小国开展的,可对于佛道两派来讲可谓“世纪之辩”。不过就现场来看,唐僧代表的佛教失败了。
在我看来,双方理论有四点不同:
第一,佛家讲求修心,道家讲求修身。佛家讲,大智闲闲、真机默默,须当识心。也就是用心来体会世界。道家讲,骨之坚秀,神之最灵,入山访友,临世济人。也就是要修成仙风道骨,救济世人。
第二,佛家讲求心净,道家讲求采气。佛家讲心净则孤uy.0ij.net/rtx6t明独照,心存则万境皆清。也就是说,体味万事全在内心的状态,心净则世间皆净。道家讲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华精。也就是说用世间之物达到神仙境界。
第三,佛家讲求打坐,道家讲求炼丹。佛家通过打坐修行,达到一心不动,实现放下万事。道家通过炼丹服药,达到跨青鸾、骑白鹤,实现升天成仙。
第四,佛家讲求物色皆空,道家讲求脱离凡尘。佛家通过弃尘缘、空物色、清心寡欲,实现精神上的长生永存。道家通过修采气服药,脱胎换骨,实现长生不老。
由此看来,佛家的修行是苦练,道家的修行是借物,佛家更显清苦,道家更显潇洒。作为活在当下,活在现世的人来说,可能会更倾向于道家。所以,国丈的辩论赢得了喝彩,唐僧的辩论却显得苍白。
其实,佛家道家根本上讲都是要让人脱离苦海,达到极乐的,只不过佛家像水中月亮,道家像空中楼阁,看上去都很美,但又有哪个能实现呢?都是唯心的!美好的理论总是让人向往,但一接触现实便会显得空虚。
人还是要尊重规律,正视现实,脚踏实地,拼搏进取才行!
唐僧师徒四人灭掉藤精树怪,一路向西,来到了小雷音寺。在这里他们遭遇了一路上最为艰难苦难。男儿有泪不轻弹。在经历的这一难中,被称为喜仙的悟空曾三次失声痛哭,几近绝望。这是一生乐观的悟空为数不多的痛哭。
他们误入小雷音寺,碰上了在此为恶的黄眉老怪。黄眉老怪神通广大,是弥勒佛前敲磬儿的童子。既是一个童子,如何有这般法力?在此,我们需要简单普及一点佛教知识。
佛教界有三世佛的称谓,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燃灯佛为过去佛,相当于佛教界的太上皇;释迦牟尼佛为现在佛,相当于佛教界的现任皇帝;弥勒佛为将来佛,相当于佛教界的下一任皇帝。可见,弥勒佛也是有无边法力的。他身边的童儿偷了他三件宝贝:一个是敲磬的槌儿,一个是后uy.0ij.net/qybsb天袋子,一个是金铙儿。槌儿成了黄眉怪的狼牙棒;后天袋子成了黄眉怪的搭包儿,专门收伏神仙;金铙儿成了困住对手的法器。这三件宝贝十分厉害,把悟空和诸路神仙搞得十分狼狈。在与黄眉怪的斗争中,悟空无奈地有过“一怨三哭”。
一怨:怨师傅不听告诫。小雷音寺是黄眉怪设下的一个套儿,目的就是引唐僧入内后,取而代之。刚入寺门时,悟空就发现有点不对劲。可唐僧偏不听,非要进去跪拜,因而进入黄眉怪设下的陷阱,被困于内。悟空也被金铙儿困住,难以出来。好在揭谛奏明玉帝,玉帝派二十八宿下界,才把悟空救了出来。救出来后,仍然被黄眉怪用布袋儿连同自己和二十八宿都擒了去。
一哭:哭师傅步步有难。当悟空想方设法帮助师傅和帮助他们的众神逃出去后,却被黄眉怪发现,再次用布袋将他们擒去。悟空敏捷,没有被捉住。但此时却悲从中来。“咬牙恨怪物,滴泪想唐僧,仰面朝天望,悲嗟忽失声。”叫道:“师父啊!你这是那世里造下这难,今生里步步遇妖精,似这般苦楚难逃,怎生是好!”悟空这一哭是可怜师傅,也足显他重情重义!
二哭:哭自己无可奈何。面临困难,悟空只好去武当山求助荡魔天尊。荡魔天尊很够意思,派出龟、蛇二将和五大神龙,前去助阵。没想到,一阵打斗,又全被黄眉怪收去了。师父被擒,自己请来的两拨朋友也被擒,如何交待。值日的功曹劝他再去求助他人时,悟空不觉对功曹滴泪道“我如今愧上天宫,羞临海藏,怕问菩萨之原由,愁见如来之玉像!教我再无法求救,奈何!”悟空这一哭,真的是无可奈何啊!
三哭:哭师徒山穷水尽。在功曹的劝说下,悟空硬着头皮去求大圣国师王菩萨。师王菩萨也够意思,派出小张太子前去助阵,可是小张太子面对黄眉怪的布袋儿,没留神,也被擒了去。看到自己再次败北,请来的神仙又被捉去,悟空凄惨之至,怅望悲啼道:“师父啊!百计千方难救你,东求西告枉劳心!”悟空这一哭,真的是山穷水尽了!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弥勒佛出现了。弥勒佛略施小计,便将黄眉怪收服了。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职场也是如此,每一份成功来的都不是那么容易。历尽艰辛,过关斩将,方能成功。我们从悟空的这一经历来看,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想成功,都希望有一个锦绣的前程,但是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如何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呢?在困难和成功之间,有的人放弃了,因此功败垂成;有的人坚持了,得到风雨彩虹。当然也有人在坚持,但是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所以在困难与成功之间挣扎的奋斗者,都有一种心态:一边绝望想放弃,一边哭着在努力。
但愿我们都能像《西游记》里悟空那样幸运——人人都能碰上,关键时候帮助自己的弥勒佛!
发布于:安徽省北京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