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家孕婴摄影店门口,相框静静积灰。粉色与蓝色的边框依旧鲜艳,但店铺早已停业。这里曾是无数准父母期待“揭晓答案”的终点——不是靠医学诊断,而是靠一个相框的颜色。2025年4月,这家店因使用超声仪器为孕妇拍摄胎儿影像,并以粉蓝相框暗示性别,被联合执法部门查处。设备销毁,工商注销,一场持续三年的“胎儿摄影”生意就此终结。
这不只是对一家店的处罚,而是对一种被默许多年的“潜规则”的亮剑。非医疗机构使用超声仪,违法;以颜色暗示胎儿性别,违法;将生命早期最私密的信息包装成“惊喜盲盒”,更是对法律与伦理的双重挑战。问题在于,为何这种行为能长期存在?又为何消费者心照不宣地参与其中?
答案藏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里。“懂的都懂”“盲盒已开,男宝”“等相框颜色就知道”——这些看似轻松的留言,实则是集体沉默下的共谋。它们用游戏化语言消解了行为的严重性,把“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变成了一场温情脉脉的仪式。粉色与蓝色,本是无害的色彩,却被赋予了远超装饰的意义:它们成了性别选择的暗号,成了朋友圈里可以炫耀的“结果”,甚至成了家庭决策的前置环节。
这种娱乐化话术的背后,是一整套消费主义与社交媒体逻辑的合谋。小红书、微博上,“胎儿摄影”被包装为“孕期必打卡项目”,是“送给宝宝的第一份礼物”。商家用高清动态影像制造情感连接,再用“开盲盒”式的结尾激发分享欲。用户晒出相框颜色,收获点赞与祝福,仿佛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身份展演。在这个过程中,违法性被稀释,风险被忽略,连健康隐患——如操作人员无资质、设备来源不明、甚至暴力晃动孕妇腹部——都被浪漫叙事所掩盖。
更值得警惕的是公众认知的盲区。许多人并不清楚,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在中国属于明确禁止的“两非”行为。它不仅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更与出生性别比失衡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直接相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自然水平。每一场被“创意”包装的性别暗示,都在无形中强化“性别可预期、可选择”的错误观念,为潜在的性别筛选埋下伏笔。
当违法行为披上温情外衣,普通人如何识别红线?关键在于回归常识:超声诊断是医疗行为,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人员实施;任何以“娱乐”“纪念”为名的胎儿影像服务,只要涉及性别暗示,就已越界。消费者不必成为法律专家,只需记住——真正的纪念,不需要以违法为代价。
法律的亮剑已经落下,但文化的纠偏才刚刚开始。我们无法靠一次执法清除所有“粉蓝相框”,但可以拒绝成为沉默的参与者。下一次看到“盲盒已开”的分享,请多问一句:这真的是无伤大雅的惊喜,还是被美化了的越界?当生命成为消费品,沉默即是共谋。
北京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